生活里,他是浑身洋溢正能量的“热心人”;工地上,他是静心钻研、精益求精的“技术尖兵”。6年来,贵州省洪达工程有限公司现场施工技术员张军扎根一线,在建筑项目中淬炼技艺,将工匠精神融入施工每一道工序,被评为“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园十州,今年4月,他又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用实干书写了新时代建筑人的答卷。
2016年,怀揣对建筑行业的热忱,张军入职贵州省洪达工程有限公司。他深知,建筑行业“复杂且多变”,既需专业深度,更需知识广度。为快速站稳脚跟,他给自己定下“苦练内功”的目标:白天泡在工地熟悉施工流程,对照图纸核对每道工序;夜晚啃读专业书籍、观看教学视频,自学测量测绘、智能算量等新技术。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局限于“术业专攻”,广泛涉猎政治、法律、经济等领域知识,将“专”与“博”紧密结合,让知识结构适配岗位需求。
“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这是张军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明白,建筑行业随政策调控持续转型,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不断更新,“今天的经验可能明天就过时。”因此,他始终保持“空杯心态”,把每一次项目实践都当作学习机会,在“求知与修身共进步”中,从初出茅庐的新人成长为公司不可或缺的骨干。
在张军的职业生涯里,攻坚克难是常态。2019年的铜仁市江口县闵孝至洋溪道路提级工程,工程刚启动便遭遇多年未有的持续降雨,边坡频繁塌方,加上各专业分包交叉作业园十州,施工道路被严重牵制,大量砂石材无法运输入场。工期紧、难度大,不少人面露难色,张军却丝毫没有懈怠。他顶着风雨穿梭在泥泞工地,一边实地勘查塌方路段制定抢险方案,一边统筹协调各施工方:“先保关键工序,材料运输错峰进行,交叉作业划定责任区……”精准调度下,原本停滞的工程重新“动”了起来,最终如期推进,保障了工期节点。
“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张军总说,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难不难”,而在“敢不敢”。正是这份直面挑战的魄力,让他在一个个复杂项目中站稳脚跟。
“一个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张军常以“短板理论”提醒自己:个人能力再强,也撑不起一个项目,团队才是攻坚克难的核心。
在他看来,“带队伍”不仅是技术传承,更是人心凝聚。新员工入职,他总会拉到工地现场“手把手”教学,从图纸会审到安全规范园十州,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施工班组磨合不畅,他组织技术交流会,让老工人讲技巧、年轻人谈思路,在碰撞中统一标准;为激发团队活力,他牵头开展“班组劳动竞赛”,比技能、比质量、比安全,让“比学赶超”成了工地常态。
“替业主多想一分,工程就扎实一分。”张军常这样叮嘱团队。在他的带动下,团队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负责的项目总能以高标准提前完工,成了公司里响当当的“王牌队伍”。
熟悉张军的人都知道,他的“担当”不止于工地。2018年,公司承建江口县民和至清水公路,刚进场不久,就听闻民和镇黄柏山村村民凡绍辉家房屋失火,财物化为灰烬。张军当天就赶回公司,带着同事们发起募捐,短短几天便筹集到一批生活物资。他亲自扛着米面油送到凡绍辉家,看着受灾群众眼里的光,他说:“大家住得安心,我们施工才更踏实。”
2020年初疫情来袭,他主动请缨协助村组防疫:在村口关卡值守,提醒村民戴口罩、少聚集;挨家挨户宣传防疫政策,安抚焦虑的老人;统计留守家庭需求,统一采购生活物资再逐户配送……细致周到的服务,让村民们直呼“比亲人还贴心”。
张军总惦记着项目周边困难群众,每次项目开工,都优先吸纳村里的低保户、残疾人来工地务工,“让他们在家门口挣到钱,日子才能有奔头”。这些看似“分外事”,在张军眼里,都是“分内责”。
面对一项项荣誉,张军始终保持清醒:“成绩是过去的脚印,真正的勋章,是建起来的每一条路、每一栋楼。”如今,他依然每天奔波在工地,用测量仪校准精度,用脚步丈量责任,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继续以匠心筑梦,用担当前行。
(劳动时报全媒体记者 肖坤)园十州
易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