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泉州市总构建“产教融合、梯队培养、创新赋能”三维体系赢正通,培育千名工匠人才——(引题)
车间里的绝活成为教案里的知识点(主题)
本报记者 李润钊 本报通讯员 李亮 谢显能
“针距要像心跳一样稳,转角处手腕要活。”日前,在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黎明职业大学服装工艺实训室内,全国劳模侯国建手把手教学生甘梦凡引导布料在缝纫机针尖下精准游走。当一件立体剪裁的衬衫领口完美成型时,实训室里响起掌声——这是侯国建在本学期完成的第42课时“双导师”教学。
今年,泉州市总工会出台《工匠人才培育工作实施意见》,构建“产教融合、梯队培养、创新赋能”三维体系。全市像侯国建这样走进高校课堂的劳模工匠达397人,覆盖32所院校。这些工匠将车间里的绝活转化为教案里的知识点,架起技能传承的“立交桥”。
匠心入课堂:针线里织就传承路
裁剪、滚边、车线……在特种机操作课上,侯国建向学员演示着“无痕缝制”的绝活,他将自己在柒牌车间积累的30年技术经验“打包”,传授给未来的产业工人。
这种“工匠导师+专业教师”的双导师制正重塑职业教育的基因。侯国建开发的《高级成衣立体裁剪》课程赢正通,将企业真实订单转化为教学案例。黎明职业大学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李姿莹说:“侯老师把30年经验浓缩成‘三线定位法’,在工艺细节上精益求精,让我明白好版型不仅是数据,更是人体工程学的艺术。”
前不久,在2025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服装创意设计与工艺(高职组)赛中,李姿莹与甘梦凡同组参赛,一人负责设计、一人负责工艺,以立体式裁剪完成一件连衣裙的制作,获得团体二等奖。
实施双导师制后,该校服装专业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奖项的人数增长了40%,毕业生起薪提高了25%。
对于建立劳模工匠进校园“双导师”模式的职业院校,泉州市总支持其创建工匠学院,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10万元,导师按学校聘用教师领取劳动报酬;鼓励学校设立“工匠(导师)工作室”,市总提供2万~5万元经费补助;工匠(导师)参与授课的经历可作为企业晋升、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
班组传薪火:机床旁书写师徒情
在南安群峰机械的车间里,林友达工匠型班组的工作区挂着醒目的“匠星传承计划表”。
“振动箱体每12秒转动5000多转,平行度要精确到0.03毫米,同轴度要精确到0.01毫米。”泉州工匠、高级技师林友达正指导徒弟李益调试砖机核心部分振动偏心块的工装夹具。
在林友达带领下,他们研制的工装夹具,不仅保证了精度要求,还将加工效率提高1倍,使得群峰公司的偏心振动机构运行更稳定,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从2020年至今,林友达工匠型班组团队获得60多项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林友达已带徒30多人,并鼓励徒弟们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其中,徒弟李益连续两次获得泉州市数控车工技能竞赛二等奖,获评“福建省数字工匠”。
在泉州市总的支持下,全市建成工匠型班组150个,每年开展“名师高徒”结对1.2万对。
对于工匠型班组建设,泉州市总给予创建的工匠型班组一次性1万元的资金支持;对参与班组“师带徒”活动的师傅,优先推荐为“泉州市好师傅”,发放证书和奖金;将班组长优先纳入企业管理岗后备人才库,打通“技能—管理”双通道;班组成员参加市级技能竞赛,优胜者直接晋升职业技能等级。
攻坚破瓶颈:工作室绽放创新花
近日,九牧厨卫无尘车间内,九牧卫浴五金研发总监、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金磊举着新研发的“记忆恒温阀芯”与工匠攻关团队进行技术复盘。2023年至今,金磊工匠工作室完成171项专利,推动实现成果转化50余项。
近年来,金磊工匠工作室开展技术培训、“名师带高徒”等活动,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他担任“五金之道——研发设计班”班主任,课程涵盖新品开发流程、失败案例解析等,采用“月度授课+案例实操+作业复盘”模式,学员年底通过综合测评结业。通过系统培养,团队已成长为134人的专业研发队伍,其中包括1名项目管理专家、26名高级工程师。近两年,带领团队开发上市新品1110余款,新品销售额达18亿元。
在泉州市总搭建的“工匠创新联盟”平台上,类似技术攻坚团队已突破百支,近3年转化技术成果3589项。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县级工匠530名、市级工匠301名、八闽工匠7名及入围人选36名、大国工匠培育对象2名。
泉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韩卫华表示,将持续构建工匠培育生态圈赢正通,让更多工匠人才从“独木秀”成长为“森林景”,为泉州智造强市战略筑牢技能人才根基。
易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